来源:1号编辑人气:401更新:2022-08-26 22:33:56
微博热议《最美逆行者》“诋毁女性”真的不亏,我看了两集以后连夜肝稿出来打拳。
作为一部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指导、央妈出品、耗资巨大进行实景拍摄、记录武汉抗疫的“任务剧”,我真的很难想象它会在编剧、导演、演员各个维度烂成这样,豆瓣评分跌破1星。
为了自保,豆瓣不得不关闭了它的评分和评论入口。
回头看一看《建国大业》和《建党伟业》,这真的是为逆行者护航到底啊。
好不容易走出国门的中国抗疫故事,还被《纽约时报》在官推上一顿嘲讽:
退役老兵拒绝接受治疗是为了“给国家节省医疗资源”,发烧咳嗽的奶奶隐瞒病情就是“不想给儿子拖后腿”。
单位组织抗疫小分队,女性以“照顾家人”为由不愿参加;主动请战的抗疫英雄最好的结局是“和老公复婚”。
似乎只要女人还想做女人,她的独立地位就会在她身上引起自卑情结;反过来,她的女性特点也使她怀疑自己的职业机会。
△这里的妈就是主动报名的女司机,最后的“嘉奖”是和前夫复婚
别急着生气,还有更迷幻的:你能想象春节前,抗疫一线的医院里空空荡荡吗……
床位是空的,走廊没有人,医护人员就只有主配角那么几个。
病毒的极速扩散、疫情的险峻,是靠一条条政策新闻播报的画外音串联的。观众几乎得 全程脑补、强迫自己回忆当时的武汉到底是个什么氛围。
等到我们需要依靠影像了解过去的时候,央视出品的《最美逆行者》绝不只是一部电视剧。
所有参与过抗疫的女性要求自己平等地被看见,哪怕是作为群体;真实发生在武汉和华夏大地上的悲痛与坚毅,也不会因某寸头小生的一个微笑就被掩盖过去。
关于性别的不平等表达:女性的力量不在于「她像个男人」
陈数饰演的女军官肖宁,和其他女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。她结束休假、把孩子和刚做完开颅手术的父亲丢在北京,主动请战到一线。
绝大多数镜头里,肖宁无需展示女性的特质与力量。她没有惶恐、慌乱、不安和想家的时刻,像个冰冷的AI一样战斗。
即便如此,在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下,她那曾一起抗击埃博拉的战友还是说:你一女同志,在旁边配合就好了。
肖宁说的是:我们是战友,你还信不过我吗?
并没有回应性别质疑,而是试图 像男人一样用力气来证明“我可以”。
△解放军军医肖宁与华院长(也是曾经的战友)的对话
最为经典的还是那段 “咱们报名的都是男同志,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个?”
背景是武汉交通公司在春节休假前召开紧急会议,需要组织春节紧急运输小队。大多数在岗职工已经休了假、准备回家过年。
这里导演的镜头语言很“有趣”——
任务传达后,一位男司机立马起身说了句:“党员同志带头。”
办公室内的男人们纷纷起立,争相签字。
会议室内仅有的四五位女司机则低头沉默,被点名要求参加的“徐大姐”不愿参加理由是“要回家过年”。
唯一站出来主动请缨的李文丽,还被其他姐妹拉住 “你凑什么热闹啊。”
三八妇女节当天,新华社发文《妇女节,感恩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》。
文章指出:众多女性医护人员参与到救援一线,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……支援武汉抗疫的上海医生中,超过50%为女性,护士中的女性比例更是超过90%。
《最美逆行者》在前两集中重点描写了主动请战的解放军军医肖宁、累到睡在方向盘上的公交车司机李文丽、得了渐冻症还坚守一线的华院长。
前两者都是女性角色,能看出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刻意掩盖女性为抗疫做出的贡献,或者说承认女性对抗疫做出了贡献,但在眼神、肢体、语言等符号的使用上,极力凸显男权社会的论调——
能戴上军功章的女人,和男人一样冷静、有力量、舍小家顾大家。
让我立志成为独立女性的不是思文、也不是波伏娃和李银河,而是动漫版里的花木兰—— 她登顶,是因为能打破框架,不沉迷于阳刚之思维,不单纯追求力量。
在真人版电影中,木兰需要提两桶水登上山顶。她有任何技巧吗?没有,她调动了自己的玄幻之气,就这么直接上去了。
真人版《花木兰》和《最美的逆行者》都在极力宣扬一种男性至上的价值观: 女人想要成功,就得像男子汉一样。
木兰和肖宁作为女性的经历并不重要,甚至可以说:her gender is a obstacle.
木兰这样解释自己拯救皇帝的动机:“And it is my duty to fight for the kingdom, and protect the emperor.”
她辛苦斗争,是为了维持封建父权社会;她回到家里,因天资聪颖被赐剑封官。而她的妹妹还是以“嫁给一个可爱的男人”为目标而活着。
真人版电影里的花木兰改变了什么?
她不挑战父权,甚至劝挑战父权的人“走正道”;她所有的付出,并非证明自己的价值,而是给家族带来荣耀。
我不猜测这样的剧是怎么过的审, 只知道那些舍不得换姨妈巾的女性、被口罩勒坏了脸的女性、为救援而剃光了头发的女性……时间都会记得,郭靖宇却忘了。我以为《娘道》已经让他被锤够了,看来还是没有。
意向符号使用过密,不接地气,没有串联武汉和全国抗疫的节奏感
看《最美逆行者》和看真人版《花木兰》还有一个共通的感觉: 您这说的是中文吗?
极度不接地气的语言,是无法让观众共情的,哪怕我们都知道它是一部正剧。
中国在面对这场浩劫时,由于天灾 人祸,各项防控措施不是一步到位,整个城市的运转也不是一开始就井然有序。
但对比其他医疗体系更完善的发达国家, 我们依靠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制度优越性,还是赢得很漂亮。
一集45分钟的纪录片,理论上开篇应该展示武汉防疫的紧迫、人民的焦灼和相关措施是怎么样逐步到位的。结果导演带我们看了空荡的病房、除了主配角之外没有医护人员的医院、躺在担架上给医护人员敬礼却又不愿意接受救治的老人。
△这位大爷别让了,你旁边的病床是空的
疫情的发展、医疗队的驰援、全国各地采取的防疫活动……
所有的时间线是用口播政策新闻来串联的,缺乏实际的紧迫感和节奏感。对不起,我实在代入不了。
我记得抗疫过程中存在主动让出床位的人,可你起码在电视剧里表现出:床位、护具是真的很稀缺;
我记得担架上给解放军敬礼的老人和孩子,可你起码先做好情绪铺垫;
我记得武汉封城的壮烈,也记得武汉人民把自己锁在屋内高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
我记得全力研究疫苗,满头黑发白了一半的解放军科研人员;
记得把捡垃圾攒下的一枚枚硬币捐给武汉的拾荒老汉;
记得在冬夜里趴在水泥管上睡着、只用10天就建好火神山&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;
记得除夕夜集结、出发赴武汉,在动员会上写遗书、唱响国歌的各省医疗队;记得自制面罩、只有泡面吃、垫着尿不湿的护士们;
记得远在湖北之外加班加点赔钱生产的企业,和在除夕钟声敲响时痛哭的我们。
这是冬春之交最动人的故事,却在电视剧里被刻画为一场发生在别处的灾难。
我们所有人没有经历、无法共情,又该怎么纪念?
大量违背医学常识的剧情,引发专业度质疑
微博上@协和医院Do医生 就专业度层面指出该剧的问题:抢救室拔掉气管导管、护士不戴口罩、胸外按压极不专业等。
联系上面几点,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剧组是在 恶意丑化抗疫医护人员。
郭老师,您可长点心吧……
毫不客气地讲,《最美逆行者》就是一部 从专业度和价值观上都烂透了的剧。
打着记录真实的旗号,演着最失真的剧情。没有感人的地方,这剧能播整就一个 黑色幽默。
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结尾吧: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;也有敷衍塞责、草草了事之人,侥幸应付、得过且过之人。
前者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“正史”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;后者,哪儿凉去哪儿待着吧。
你对《最美逆行者》怎么看?
文化产业顶尖大号“文化产业评论”,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,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,政府、企业、机构、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,是国家部委、各地市、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。
by ok电影天堂
Copyright © 2008-2018